綠色的絲絨底面上,綴著5000多片方形、圓形、環形的椰殼切片,拼就出一件色彩變化的秦代盔甲戰衣。在去年11月底舉辦的“2006廣州國際設計周”創意集市上,年僅24歲的王煥波以一件“秦兵甲殼衣”引起關注,被當地媒體稱為“最具年輕設計風格和獨立藝術視角的本土原創作品”。沒有多少人知道,他與椰雕已有著多年的不解之緣。 上高一時,王煥波第一次見到椰雕,當時有種朦朦朧朧的感覺:“椰雕一定會有市場”。暑假時,王煥波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,拎著兩箱椰娃制品上蘇州探市場。他帶著樣品幾乎跑遍了蘇州的大小精品店,但翻了一倍的價格無人問津。他并不氣餒,又轉戰上海,在華聯、新世界、伊都錦等商場再次碰壁。最后,16歲的他在南京路步行街擺起地攤,以只翻半倍的價格將椰娃草草處理掉。王煥波與椰雕的第一次情緣,就以失敗而告終。 一晃已是大三。正就讀中山大學的王煥波幫朋友購進椰雕制品時,到文昌東郊椰雕半成品集散地進行考察,又重新燃起對椰雕的熱情。一個偶然的機會,他到海南椰雕村———海口龍橋鎮富道村尋訪到了75歲的文傳述。文老從14歲開始跟隨父親學椰雕,是村里唯一精通全套椰雕技術的手藝人。在為椰雕傳統工藝日漸流失扼腕嘆息的同時,王煥波也把椰雕當作畢業后的創業目標。 2004年7月,具有50年歷史的海口市椰雕工藝廠改制,轉向房地產項目。王煥波在家人支持下,注冊了海南神話椰制品有限公司,以8萬元收購了廠里珍藏的椰雕精品連同上萬件倉庫庫存。當時,他的想法挺簡單,就是將精深的椰雕精品重新包裝推向市場,因為椰藝僅僅做配件供應是沒有前途的。在海口萬福隆超市設點賣了三個月的椰雕庫存后,他將拿回的錢投入椰雕精品包裝。當他激情滿懷參加2005年海口市旅游商品交易時,不料折戟沉沙———只聞喝彩聲,不見效益來。 這給了王煥波很大觸動,傳統工藝畢竟離人們的生活太遠了,它只有找到與現代生活相契的地方,人們才可能接受它。那么,海南椰雕該走什么樣的路子呢?那段時間,王煥波利用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優勢,瘋狂地搜索世界各地有關椰雕的網站。他發現,東南亞國家將椰殼與木質、金屬等復合材料結合得非常好,其設計理念已在家居領域遍地開花,成品效果遠遠優美于普通的實木家具,售價相當不菲。 王煥波迅速調整了開發思路,將產品定位為兩個品牌系列:“椰美”主要針對家居裝飾、家居生活品、酒店用品開發,其中突出原創生態軟體家居概念;“木耳朵”手工部落則以風格粗獷的椰制品假想海南島古部落的生存狀態,突出復古生態硬體家居概念。他甚至已經動筆寫一本百萬字的《椰國神話》,以幽默詼諧的網絡文字為椰雕注入文化的內涵,將來還準備制作成動漫。他告訴記者,現在是兩個“輪子”一起轉,一個是家居設計,一個是鑰匙扣、胸章標識等原創飾品的加工。還有一個“輪子”,他沒有提及,那就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椰雕精品工藝。 “椰制品要發展,必須經歷一個從有形產品———無形文化———有形產品的過程,才能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。”如今,王煥波設在三亞夏日百貨的椰殼館已經開業,在海口也擁有了自己的設計室及加工廠。在他心中,一直有一個夢,那就是———看看椰雕的世界有多大!
|